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原因,“大暴雨”、“特大暴雨”和台风的频繁出现,包括上海在内的许多城市时常遭受洪水的侵袭,地势低洼的地区严重积水,对城市居住的居民带来极大的不便。为此,国务院提出了在各地建设“海绵城市”的概念来促进雨水排放。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也发文要求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管理建设,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目前,上海海绵城市建设正在进行中。徐汇区云锦路跑道公园、长宁区苏州河慢行步道、虹口区虹湾绿地……16个区都已经开展了一系列尝试。五角场下沉式广场、“上海之鱼”周边道路等都是海绵城市改造案例。
但是,在成熟的中心城区,“海绵城市”的建设却有很多难题:
1、城区格局相对固定,大规模排修管道不太实际。上海开埠迄今,城市几经扩建,中心城区格局相对稳定。在下水道既定的情况下,如果强行采取“翻过重来”将下水道重新扩大整修的方式来进行建设,这种过于浪费的形式对于现在营造资源节约型城市而言,显然是行不通的。
2、对现有绿地的改造,容易涉及到破坏原有功能的问题。利用城市绿地等公共设施形成排洪抗涝的区域性缓解洪涝灾害的方式既能够避免重新整修的大量经费,同时又能够缓解洪涝所带来的危害。然而,问题依然存在,许多绿地所生长的植物本身抗涝性不强,偶发的蓄洪作用,很可能极大程度地破坏绿地的原有功能。
针对上述问题,民盟黄浦区委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方研翔提出以下上海建设“海绵城市”的建议:
1、都市农业与绿化并举,增强绿化区域功能性。在城市绿地建设中,可以考量都市农业的开展,一部分区域可以进行人为参与的水稻或其他作物种植,因作物的特殊性和季节性,在不同的季节能够发挥不同的作用,同时能够建立起都市居民的活动区域,更好地增强居住者的城市认同感。
2、深入校区,引入雨水花园概念。海绵城市建设可以结合各中小学节水实践活动进行,在各中小学的校园环境中结合“节水”与“生态保育”为主题,进行雨水花园的建设。平时可以搜集雨水与生活用水并进行净化处理,形成生态教育科普点,雨洪时期因其地势低,能形成蓄洪作用,缓解城市洪涝,而雨水花园本身以水生植物为主,能够有效避免其功能性的破坏。
3、加强科普,引入节水生态理念教育。开展节水与生态理念教育,有效进行中水利用,避免水资源的浪费,养成良好用水习惯,从意识上让人们能够理解节水对解决城市洪涝的作用。在解决一个问题的时候,从根本上提升人们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尤其从中小学生开始,让学生能够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切身体会到生态其实也可以很有趣,这样来形成整个城市对“节水”、对“环境保育”的意识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