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高质量推进特色小镇建设,11月23日上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展规划司会同自然资源部空间规划局、住房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体育总局体育经济司、林业草原局林场种苗司,与5个省11个城市有关同志会谈特色小镇问题。
会上提出了下一步规范建设特色小镇的具体要求,并要求各地严格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2017年印发的《关于规范推进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2018年印发的《关于建立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高质量发展机制的通知》,制定本地区高质量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政策措施。
特色小镇是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和新型城镇化的新抓手。两年多来,各地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要求精神,积极借鉴浙江经验,紧密结合本地实际,强化规划引领和政策激励,着力增强特色小镇和小城镇的吸引力,取得了一些进展,涌现出一批产业特色鲜明、要素集聚、宜业宜居、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镇。
据了解,目前,全国有特色小镇试点400多个,加上各地方创建的省级特色小镇,数量超2000个。一些旅游、文化、体育等不同主题的小镇开始崛起,为县域经济发展增添了新动能。
但同时,一些地区存在名不副实、盲目发展、质量不高、房地产化等不良倾向,特别是把特色小镇当成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错误地把行政建制镇、旅游景区、产业园区、房地产项目等冠名为特色小镇,混淆了特色小镇的概念,违背了特色小镇建设的初衷,也引发了大量负面的社会舆论。
对此,从中央到地方都加大了对特色小镇的规范力度。2018年印发的《关于建立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高质量发展机制的通知》中,明确指出要逐年淘汰住宅用地占比过高、有房地产化倾向的不实小镇,以及通过变相举债建设存在债务风险的风险小镇等。浙江的特色小镇每年都会经历一次大考。2018年9月13日,浙江省公布了前三批108个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对象的2017年度的考核结果,因为特色不够鲜明等原因14个特色小镇被警告,7个特色小镇被降格;而在2016年度考核中,78个省级创建小镇,6个被警告,5个被降格;在2015年度考核中,37个特色小镇,3个被警告,1个被降格。
会议要求,各地区要坚持因地制宜、以人为本,坚持稳中求进,践行新发展理念,遵循规律、控制数量、提高质量,梳理整合相关政策,完善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长效机制。从正反两方面发力,既要强化规范纠偏,淘汰不实小镇和问题小镇,规范市场主体随意冠名特色小镇的行为;又要强化典型引路,对模式先进、成效显著的特色小镇经验进行总结示范,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引导各地区遵循规律、控制数量、提高质量,为培育供给侧小镇经济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努力走出一条特色鲜明、要素集聚、宜居宜业、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镇建设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