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2018年7月,全国共有22个省份提出特色小镇创建计划,总计划数量已经超过1500个。
国内特色小镇发展痛点
一是土地、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供给不足,严重制约了小镇的建设。在我们调研的特色小镇中,有超过 80% 的小镇都反映土地不足的问题,资金不足是很多欠发达地区特色小镇发展的重要瓶颈,人才短缺也是小镇普遍反映的问题。在中国现有的土地制度下,土地供给决定了特色小镇的发展。如果特色小镇在开发过程中能够很好的评估出来获得土地以及通过调整等多种手段能够获得的土地量,基本上决定了未来小镇的投资量和开发风险。特色小镇发展需要的资金量是相当大的,成本投入大、回收周期比较长。
二是特色小镇规划和建设同质性严重,特色元素体现不突出,照抄照搬浙江经验的现象比较普遍,小镇在产业特色、建筑风格和城市总体风貌上缺乏地域植根性。
对于特色小镇来说,植入产业其实是非常困难的,比在城市中打造产业园区的难度要大得多。下图是特色小镇的类型分析,从特色小镇的定位和类型来看,旅游发展型最多,约占50%,其次是历史文化型占到了35%,然后民族聚居型约占到8%,农业服务型占到24%,工业发展型占31%,而商贸物流占到12%。倒过来看,大部分特色小镇还是从旅游、历史人文、相对低廉的产业发展模式的角度上,来吸引外来人群的消费。
三是政府主导的特征明显,企业主体、市场主导的格局尚未形成,在其近 100 个特色小镇中超过 60% 由政府主导,只有不到 35% 的由企业主导。
四是以人为核心的理念体现不足,各类功能融合不充分,小镇发展的包容性有待提高。目前大多数特色小镇存在 ” 重生产、轻生活 ” 的情况,很多小镇的主导产业和宣扬文化之间缺乏内在逻辑联系,社区、社群等软环境的营造太过滞后,小镇的比较优势尚未凸显。
解决对策
1、强化特色小镇的土地、资金和人才保障
在土地方面,盘活存量用地,鼓励充分利用增减挂钩、低效用地、低丘缓坡、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租赁、入股、入市等方式盘活存量建设用地资源,针对特色小镇实施柔性化的绿色供地机制。在资金方面,在用好资金存量的基础上,提供资金增量,建立特色小镇专项基金,扩大融资渠道,并用好杠杆效应。在人才方面,通过税收优惠、优先落户、人才奖励等激励措施吸引人才入驻,鼓励小镇结合具体实际探索新的人才激励机制,通过加大优质公共服务的供给吸引高端人才落户小镇,推动公共服务从按行政等级配置转向按常住人口规模配置。
2、突显特色,千镇千面
特色小镇重在“特色”,防止“千镇一面”,这里的特色既包含产业特色,亦包含文化特色。文化是一个小镇的标签,是特色小镇对外宣传的名片。特色小镇从前期规划到后期的建设、运营均需充分挖掘当地的特色文化,将文化与产业融合发展。特色小镇在前期的策划中应以当地的特色文化为出发点,将特色文化融汇于小镇生产、生活、生态各个方面,真正实现产城融合。特色小镇的思维更应该关注小镇发展、打造产品、产业之间的联系,而不仅仅是一个小镇的形态,或者外貌。
如果特色小镇没有核心IP是很难生存的。特色小镇的IP,也就是打造定位的过程中,能够有内容,无论是历史内容,还是自然生态内容或者文化题材。这个内容可以是文化题材,比如说名人、名地、美食、历史,可以是影视题材,也可以是稀缺性的产品,比如低空风行、古迹、特殊地貌,又或者是稀缺性的生态。另外,关注整个小镇的定位和内容,特色小镇的IP是一个小镇的魂,而且要能与社会达成共识才是特色内容的一个核心,就是能够引起社会的关注和获得广泛认可。
3、重视小镇管理运营,避免出现“空城”
特色小镇从无到有是一个集建设与运营于一体的过程。小镇产业是否能实现集聚发展,小镇经济是否能保持持续提高,关键就在于小镇运营。为了避免“房地产式开发”、“跑马圈地”等现象的发生,一方面政府要加强监管,严格审查,正确引导特色小镇的开发。另一方面,政府还应充分撬动社会资本,引入具有丰富运营经验的开发商,以企业为主体,进行市场化建设运营,进而避免“重建设轻运营”的情况发生。建议前期要看政府所能够投入的力量,因为前期政府投入力量不足的话,完全依靠企业进行大规模的投入是不现实的,而且投入越大会导致企业对短期回收资金的渴求越高
4、以人为本,实现“三生融合”
无论是产业集聚发展,还是产业链的优化升级,最终都离不开小镇的参与者。完善社区服务,营造宜居环境只是对小镇的最基本的要求。小镇产业的集聚发展离不开劳动力的集聚,而吸引劳动力集聚的重要因素是小镇有足够的吸引力。这不仅包括产业本身为劳动者带来的收益,还包括小镇本身为劳动者带来的归属感。这就要求小镇的建设运营需以人为本,在满足参与者需求的基础上,实现“生产、生态、生活”的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