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体育总局印发《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试点项目建设工作指南》,推动指导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工作,体育旅游热潮开启。
工作指南提出,严守“四条底线”和避免“五种类型”的刚性约束,为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划清红线;同时在合理布局、产业核心及发展方向、推进工作安排和职责划分上进行详细说明。工作指南核心要点如下:
1、严守“四条底线”。严防政府债务风险、严控房地产化倾向、严格节约集约用地、严守生态保护红线。
2、避免“五种类型”。正确理解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概念内涵,不能盲目把体育场馆、体育基地、旅游景区、美丽乡村以及行政建制镇戴上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帽子”。
3、注重“三边一线”。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选址应以临近城镇周边、景区周边、高铁站周边以及交通轴沿线为宜,相对独立于城市和乡镇建成区的中心,便于满足家庭出行健身、休闲以及自驾游的需求。
4、构建“两区格局”。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试点项目可规划核心区,范围约3-4平方公里,最好集中连片,集中提供运动休闲产品和服务、体育文化展示;核心区周边可规划拓展区,可集中连片,作为户外运动及体育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空间。
5、聚焦“两大引领”。一是核心运动项目引领,选择基础条件好、发展空间大的运动项目作为特色发展方向,做精、做细、做强龙头运动项目,避免产业定位过于宽泛;二是精品赛事活动引领,培育或引入精品体育赛事活动,加强与国际体育组织等专业机构交流合作,力争打造国际性、全国性、区域性的体育赛事活动品牌。
6、打造“三大链条”。一是延伸产业链,以特色产业带动体育旅游、体育康养、体育会展、体育传媒、体育影视等相关业态融合发展,形成“体育+”的产业生态圈;二是提升价值链,以专业体育赛事活动为引领,增加群众体育赛事、民族特色体育活动以及节假日赛事供给,培养体育消费习惯,扩大体育消费规模;三是整合区域链,实现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与区域经济、社会、城乡建设联动发展,提升区域体育服务供给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促进就业等方面做出成效。
7、聚集高端要素。争取引入国家级或省级体育运动基地,吸引体育研究机构、体育专业人才、专业体育组织等要素,对标场馆、设施、赛事建设与运营标准,将体育元素全方位融入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建设与运营,实现体育企业唱主角,产品服务有标准,品牌认知上台阶,体育消费有提升。
8、遵循产业发展规律。要因地制宜,探索与区域发展水平、资源特点和产业基础相契合的发展模式,不要过度追求数量目标和投资规模;要突出特色,围绕参与性和体验性布局核心运动项目,培育以服务城乡居民、满足多元化需求为目标的“体育+”新业态;要根据核心运动项目和资源特色,多点位孵化产业项目,打造形成以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为核心的产业聚集区。
9、拓宽融资渠道。摆脱以政府出资或垫资为主的融资模式,构建以产业项目为核心、以稳健运营为保障、以持续盈利为根本、以政府资金、政策性资金、社会资本、商业金融、开发性金融等多种资金组合的市场化投融资结构。
10、明确产业规划任务。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的前提下,明确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试点项目核心区、拓展区的边界和建设用地范围,制定清晰的产业发展规划,要与体育总局等相关部门已经出台的运动项目产业规划有效衔接,明确产业定位、产业体系、产业结构、产业空间布局,做好产业项目导入和实施计划,推进产业规划实施。
11、做好规划审批实施。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规定程序推进试点项目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审查和审批,保证规划法定性,规划确定的建设范围、目标、产业定位、功能结构等内容不得随意更改,确保规划实施的连贯性。
12、试点项目所在地政府主动作为。试点项目所在县(市、区)政府要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统筹协调各方关系,制定并完善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配套政策措施,推进规划编制,落实建设用地,建设公共基础设施,为试点项目建设提供保障。
13、省级体育部门协调支持。省级体育部门要做好体育系统资源的整合,搭建对接平台,在体育资源引入、行业指导、部门协调等方面为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和运营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