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的三大模式
模式一:全域旅游服务聚集型
“旅游公园”发展模式是全域旅游服务聚集型发展的最佳选择。“旅游公园”是指结合市场高消费的特征,开发诸如体育旅游公园、休闲度假旅游公园、养生度假旅游公园等一系列提升目标市场旅游满意度的旅游产品形式以实现全域旅游的发展。
该类型旅游目的地顶层设计至关重要,理念要先进,产品要高端,服务要创新,保障要完善。应聚焦客源市场,以服务型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发展目标,推进全域旅游的实现。结合现代化移动终端设备做好全方位的市场营销工作,实现旅游与市场的全方位对接,走市场促旅游,旅游带动区域建设,区域建设服务旅游的全域旅游循环发展新道路。
模式二:全域大景区型
全域大景区型旅游目的地的发展目标是打造处处是旅游的生态画面,“精品+景区DNA复制”是实现该目标的模式选择。对原有旅游精品景区和线路进行外延和内涵提升,充分挖掘具有代表性的自然文化景观符号,将景、城、村、人和交通线路五大要素融为一体,对全域进行景观符号装点,以景建城,以景绕村,以景绘线,实现旅游要素和服务的全域覆盖,形成处处是旅游环境,人人是旅游形象的旅游大格局。
模式三:全域“+旅游”型
全域“+旅游”型的长远选择是采取“N+旅游”的全域旅游开发模式。从短期来看,N可以是新型城镇化也可以是美丽乡村;从长期考虑,N是环境,全域“+旅游”型旅游目的地应着重环境保护,好环境才能做好全域旅游的文章。做好基础设施规划、完善公共服务产品,夯实全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走三阶段融合发展道路,第一阶段注重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第二阶段从农业、工业或第三产业其他行业出发寻求发展特色;第三阶段结合特色走“N+旅游”的融合发展之路,N可以是现代农业、特色工业或其它。
全域旅游的五大误区
误区一:全域旅游 ≠ 全域开发,不是到处搞旅游开发、到处建设项目
全域旅游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开发性保护模式,要突出保护,实现设施、要素、功能在空间上的合理布局和优化配置。推进全域旅游就是要使保护的地方保护更好,开发的地方开发更好。
误区二:全域旅游 ≠ 全域景区,不是到处建设景区景点,更不是到处建设收门票的景区点
全域旅游更加关注建设适应自助旅游的公共服务体系,要打开围墙建设无边界的旅游区,通过开放式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让游客与居民共享,提供更加便捷实惠的服务,增加综合效益。
误区三:全域旅游 ≠ 全域同质同步发展
全域旅游要统筹规划建设,实现交通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全域一体化,品牌一体化,服务一体化,千万要注重全域旅游中各地区、节点之间的差异化和特色化发展,形成各自的文化特色、功能特色、产品特色、业态特色、服务特色。推动全域旅游发展,要协调好景区、社区(城镇、乡村)、风景道、产业区、生态区、文化区等的关系,发挥各自特色,差异化发展,实现相互的完美组合。同时,全域旅游中不同区域,要注意突出重点,时间上要有先有后,要因地制宜,千万不能一哄而上,导致恶性竞争。
误区四:全域旅游 ≠ 全一模式
在一个基本的共同要求基础上,各景区需要各地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探索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路径,探索针对性举措。既要推进顶层设计,研究创建指南标准,更要鼓励各地首创。
误区五:全域旅游 ≠ 全面开花,全域旅游要分步推进,切不能搞运动
有条件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地区,一般具有几个“主”的特点:区域内有明确旅游主打产品,旅游资源禀赋高,旅游产业覆盖度广,旅游业有优势成为该区域主导产业、主体功能、主打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