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发展的四大内在逻辑

全域旅游发展的四大内在逻辑

全域旅游是服务优化的需要

旅游消费转型的重要特征就是出行模式从团队出行更多地转向散客出行。与团队游客被规定在典型节点和线路上的空间分布特征不同的是,散客出行的路径和空间分布将更多地跳出传统的节点和线路,更广泛地展开。

在旅游产业实践中,很多传统旅游环境下默默无闻的旅游目的地之所以能够一夜暴红、广为人知,就是因为那些“不走寻常路”的驴友、散客的探索与发现。旅游空间的无框架必然要求旅游服务供给的遍在性,与传统上围绕团队游客点线旅游相适应的节点式服务供给模式也必然要让位于与散客化广域旅游相适应的全空间式服务供给模式。这种全空间、遍在性的旅游服务供给也不能依赖传统的物化的、以物理空间为载体的供给模式,而是需要通过不断创新,突破物理空间约束,尝试着更多地通过虚拟空间尤其是借助移动智能终端设备来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不能依赖于传统的公共化的服务供给模式,而是需要通过不断创新,尝试着更多地通过公益供给与商业供给相协同的目的地公共服务供给。

全域旅游是资源优化的需要

在旅游业转型发展的新阶段,最经常被提及的就是旅游业所面临的需求变化,这既包括旅游需求急剧膨胀,大众旅游时代正在到来;也包括旅游需求的个性化特征凸显,“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的现象比比皆是,每一个目的地的要素都可能成为消费者的旅游兴趣点。这种发展态势要求我们寻求更多的资源以满足市场的需求、重新发现要素的价值适应个性的要求,这就迫使我们去不断突破资源的框架限制和资源的价值限制,之前不是旅游资源的要素在今天就可能是重要的旅游吸引物,资源无框架的结果就是资源的全域化,就是全域旅游发展的全要素基础。

在旅游业转型发展过程中,在休闲度假需求不断涌现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能够吸引游客的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具有震撼力的景观,还可以包含那些独具浸润力的环境。当气候、空气、生态等也成了人们向往的差异化存在,甚至异质空间的宁静也成了一种吸引,当人们为了感受异于城市喧嚣的那份宁静而来到乡村并推动着乡村社会经济变革的时候,当乡村的山水田园、鸟叫虫鸣、荒废民居都成了城里人追捧的对象的时候,我们有什么理由怀疑任何放对了位置的要素都可以成为旅游发展的资源?资源遍在化不正是全域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吗?

全域旅游是平台优化的支撑

无处不在的需求和无孔不入的供给之间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供求匹配机制的支撑,那供求双方都无法在市场上找到对方,旅游市场的交易也就无法达成,全域旅游发展战略自然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伴随资源遍在性的一定是旅游消费的遍在性,旅游消费的遍在性必然要求交易实现的遍在性。这种遍在性就要求有更多更扎实更接地气的交易平台的支撑,而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为交易平台的出现和良性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技术基础,在线消费习惯的形成更是为平台的创新与优化提供了良好的市场基础。未来的旅游消费必将更加频繁和广泛地受到技术变迁的影响,尽管我国当前旅游消费的在线渗透率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但通过在线购买完成旅游行程必将成为重要的市场趋势。

全域旅游是管理优化和利益优化的必然

从管理上看,由于旅游的综合消费特征以及大众化旅游时代的到来,促使面向巨量流动的旅游市场的监管系统机制进行调整,游客不可能都在传统的行政管辖范围内流动,行政无框架必然带来管理遍在化的要求,需要基于游客流动规律和要求,融合与改善更多的行政管理资源。这自然衍生出了全域旅游在管理体制改革方面的要求。

从利益上看,由于旅游者流动范围的扩散和“无序”,使得旅游业的发展会涉及更多的利益相关方,利益相关主体的多元化、复杂化必然体现在对旅游业发展的利益诉求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要保证旅游者的利益,同时也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保障包括旅游地居民在内的各个利益主体的相关利益,需要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提升和配置更多利益,在做大旅游业“蛋糕”的过程中保证各利益主体的利益共享与增长。这也是当前全域旅游发展倡导主客共享理念的背后逻辑。

Editor_JIA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