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的技术流程与青岛实践

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的技术流程与青岛实践

随着各级国土空间规划的陆续开展,作为其前置条件的双评价工作更是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双评价”是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双评价是生态文明新时代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重要前提,是摸清资源利用上限与环境质量底线的重要举措,更是划定“三区三线”、优化国土空间格局的基本依据。

一、双评价的概念演变

1、政策背景

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2018年4月,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会议提到做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2019年3月,两会会议提到坚持底线思维,以国土空间规划为依据,把城镇、农业、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作为推进城镇化不可逾越的红线。自此,作为优化国土空间格局的基本依据和编制国土空间规划的前提条件,双评价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国土空间规划的体系构建 / 讲者PPT重绘

国土空间规划的技术流程 / 讲者PPT重绘

2、 技术演变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指的是对自然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本底的综合评价,是确定国土空间在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等功能指向下的承载能力等级,也指在一定国土空间内自然资源、环境容量和生态服务功能对人类活动的综合支撑水平。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的是国土空间对城镇建设、农业生产等不同开发利用方式的适宜程度,是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的基础上评价国土空间进行城镇建设、农业生产的适宜程度。

双评价的技术规程从以往的各部门专业评价到由发改委等十三部委发布的并联交错式评价,进一步演变为当前的串联递进的关系。评价方法历经了从单要素向多要素系统综合评价转变,从单一功能向全域要素功能转变等阶段。在评价指标的选取上,避免使用开发利用现状数据和经济社会指标,更加侧重于资源环境本底的挖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原值的评价测算。

承载力的内涵从“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自然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下所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调整为“一定国土空间内自然资源、环境容量和生态服务功能对人类活动的综合支撑水平”,双评价的作用也从总量调控到空间约束与指引转变。目前,全国已开展双评价的试点省和城市包含江苏(苏州)、重庆(涪陵)、广东(广州)、宁夏(固原)、山东(青岛)等。

二、双评价的技术流程

1、评价层级与深度

双评价工作涉及全国、省级(区域)和市县三个尺度层级,包含陆域和海域两大空间载体。其中省级以上行政单元主要采用栅格数据进行评价,市县级行政单元可以采用矢量和栅格两种数据类型。

双评价的评价层级与评价单元大小 / 讲者PPT重绘

页面: 1 2

Editor_XIU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