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空间配置
1)、修复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
构建完整性网络化的生态安全格局、建立保护有力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增加优质生态产品供给、系统性主动实施全域生态修复。
2)、打造全面振兴的乡村空间
构建科学适度有序的农村居民点布局体系、营造干净整洁便捷的农村人居环境、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保障农民用益物权。
3)、塑造宜居舒适的城镇空间
4)、营建集约高效的产业空间
5)、彰显风貌特色、传承历史文脉
最严格的方式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积极保护历史城镇与历史村落,拓展历史文化保护对象,加强历史资源活化利用。
保护自然山水格局,塑造城市景观风貌,构建高品质公共空间网络,打造高质量滨水空间和优美天际线。
5、空间整治
明确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目标、任务和重点区域,安排国土综合整治和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工程的规模、布局和时序,明确各类自然保护地范围边界,提出生态保护修复要求,提高生态空间完整性和网络化。
防灾减灾,建设安全韧性城市。2018年10月10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强调大力提高我国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救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强化综合减灾、统筹抵御各种自然灾害。要针对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推动建设若干重点工程。
6、空间协同
四、国土空间规划的新方法
1、找出短板——开展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应根据地方实际开展“双评价”,作为总体规划的基础,结合县(市、区)主体功能定位和“双评价”结果,深入研究城镇发展阶段和空间格局,避让永久基本农田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科学合理划定城镇开发边界。
2、阳光规划——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开门编规划”
规划编制的过程成为广纳民意、集中民智、凝聚民心的共建共治过程;建立健全全方协商机制,规划草案应当以多种方式进行公示,规划获批后要及时公开,扩大公众和社会各界参与程度,推进形成共谋、共建、共治、共享的市县国土空间治理模式。
3、信息平台——国土空间规划信息平台
以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为基础,同步搭建“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信息平台,确保“发展目标、用地指标、空间坐标”一致,形成国土空间规划管理“一张图”。
文章来源:新土地规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