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级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实践——以广西防城港市为例

市级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实践——以广西防城港市为例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以下简称“双评价”)作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前提和基础,对于科学有序地统筹布局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和城镇空间,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和城镇开发边界具有重要的支撑意义,同时也为实施国土空间规划监测评估预警提供重要抓手。

市级“双评价”,既要衔接省(自治区)级“双评价”成果,又要支撑市县级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空间规划体系中政策传导的必要前提。

本文以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为例对市级“双评价”工作进行了探索,探讨市级“双评价”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提高评价的权威性、适用性和实用性”等方面做出了初步实践和思考。

一、市级“双评价”重难点解析

1. 权威性:基础数据的获取与处理是“双评价”权威性的重要前提

基础数据作为“双评价”的重要工作基础,其完整性、准确性和数据精度直接关乎“双评价”结果的权威性。而对于大部分地级市来说,历史欠账较多,部分基础数据无法获取,且已搜集数据来源于不同行政部门,数据搜集及协调存在一定的难度,尤其部分涉及保密的数据(土壤污染数据等)难以获得。此外,搜集到的数据精度参差不齐,导致数据的前处理工作量增大,进而影响“双评价”工作的开展。

2. 适用性:评价方法的本地化是“双评价”适用性的重要保障

目前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指南”)是针对全国的通用评价技术导则,只推荐了主要要素功能评价的技术方法,具体评价因子及分级阈值的选择需要进一步优化与调整。因此,市级“双评价”工作开展需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评价因子以及相应的分级阈值,才能更好地体现本地资源环境特征,更好地支撑市县级国土空间规划。

3. 实用性:上传下导是“双评价”可操作性的重要体现

市级“双评价”具有明显的承上启下作用,是空间规划体系中政策传导的必要前提。因此,市级“双评价”如何结合市级资源环境特征,在承接省(自治区)级“双评价”工作的基础上,更好地支撑市县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是评价的又一个重难点。

二、市级“双评价”的探索与思考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在防城港市“双评价”工作中进行了初步的尝试与探索:

1. 多源数据挖掘——保障基础数据的有效性和完整性

防城港市“双评价”工作在收集和处理传统数据的基础上,主要是通过多途径来拓展数据获取渠道、充实基础数据,如多时相遥感影像数据和大数据挖掘等,初步建立防城港市“双评价”基础数据库。大部分数据源是刻意公开获取的。

2. 优化技术方法——保障评价技术方法的本地化和特色化

对于评价的技术方法,项目组经过多次的分析与比选,从多个评价视角,进行优化与改进,以实现不同功能导向下,评价结果的差异性:

1)本地化一:以小流域为单元开展水资源评价

对于水资源评价,“指南”中建议以县级行政区作为评价单元。但是当评价单元过大时,无法指导县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由于防城港市以十万大山为分水岭,辖区内河流水系具有向南独流入海自成水系、向北为明江源头的特点,本次水资源评价选择以小流域作为评价单元,并考虑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影响,引入工程性调水因子,对评价结果进行适度修正,提升受水区承载能力等级。

页面: 1 2

Editor_XIU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