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9日,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在重庆市隆重开幕,本届年会的主题是“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今年年会邀请了10位大会报告人,就当前城市规划工作中面临的一系列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了探讨。以下是部分“空间规划”报告观点集锦。
- 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完善空间治理 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
杨伟民副主任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城市化在城市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进行了详细阐述。
第一,把城市化作为城市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
城市化是一个自然历史的发展过程,近代城市化和工业化相伴相行,共同构成了近代以来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十五”计划首次提出实施城镇化战略。之后的二十年,大量农民进入城市就业,城市发展迅速。但城市化发展中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如:经济与人口失衡;财力与人口失衡;土地与人口失衡;经济和人口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失衡。这四大失衡最终反映为生产与消费的失衡,即生产多,消费少。
第二,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市化的主体形态。
杨伟民主任认为,无论是发展小城镇还是大城市,都应该放在特定的空间才有意义,在城市化地区应该发展以特大城市为龙头的城市群,在农产品出产区应该点状发展一些城镇。
“十一五”规划纲要进一步提出要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市化的主体形态。党中央先后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要推动这些地区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因此在中国经济走向高质量发展的阶段,在城市化的空间形态上,必须旗帜鲜明的把城市群作为城市化的主体形态,并完善相关政策和规划。
第三,把空间治理作为城市治理的重要方式。
杨伟民主任认为国家治理体系不仅包括自上而下的纵向治理,也包括在一定空间单元统筹上一级政府各部门、各方面目标要求的空间治理。他指出,空间治理是以空间均衡为目的,以空间发展为对象,以主体功能为依据,以承载能力为底线,以空间规划为准则,以控制开发强度和优化空间结构为手段,以政府、企业、居民、社会组织为治理主体的一种治理方式。
- 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教授级高工施卫良:新时代北京规划的实践探索
施卫良院长指出城市发展和空间治理进入了新时代。从历史视角与时代使命来看,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起到战略引领作用。首都经历了“生产性城市、人口和功能聚集发展”到“弱化经济职能、以资源环境为约束发展”的过程。北京逐步从“依托旧城向四郊发展” 转向为“一核两翼”的发展战略。
同国内外特大城市一样,首都在快速发展中也面临着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实现自我约束下的高质量和品质生活,成为新时代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战略性任务。国土空间规划通过国土空间资源的配置、管控,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中发挥战略引领和刚性管控作用,推动、促进、保障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倒逼”发展方式的转变。
面临规划实践中长期存在的问题,首都治理方式从“九龙治水”到“多规合一”,以促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形成了北京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四梁八柱”,“三级三类”北京规划体系。
施卫良院长分别以北京分区规划(区级国土空间规划)、北京市朝阳区王四营乡规划实施单元、北京城市体检案例和北京城乡规划条例为案例介绍了北京规划在编制体系、实施体系、监督体系和保障体系方面的时代创新。他指出,北京的编制体系强调刚性传导、全域管控的编制理念;实施体系强调从空间维度的管控延伸到时间维度的实施引导,构建“总体规划-近期建设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规划实施单元-项目规划综合实施方案”的规划实施管理机制;监督体系强调过程监测和预警调控;北京提出“法规政策—管理制度—技术标准—信息平台”的规划实施保障体系。
- 学会副理事长,同济大学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志强:论空间规划的内核逻辑
吴志强院士从6个层面阐释空间规划的基本逻辑:
空间规划第1逻辑:生命逻辑,空间支撑生命永续,发展不可损伤底线。
文明是一种生命发育,文明发展形成一种主体与环境的交互生态,生态文明更需要生态环境作为生命支撑。吴志强院士强调,国家空间规划体系的架构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里程碑;国家空间规划体系是防止和解决国家生态灾难,实现永续发展的必要和有效手段。
空间规划第2逻辑:蔓延逻辑,现代理性的点面蔓延,城市在前,国域满开。
国家空间规划从点入手,都是以城市为点状发展的,形成村域、乡域、县域、市域、省域、区域、国域7个层面。吴志强院士以德国、美国建立国家空间现代规划体系为例指出,城市规划是一个国家空间现代化的先导,是一个国家空间规划的点状发源,国家空间规划则是一个国家空间治理由点到面的全面现代化的结果。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是一个国家现代化不可缺失的现代理性重要组成部分。
空间规划第3逻辑:永续逻辑,经济、社会、生态三元互动才能支撑空间规划永续发展。
这三支力量不是平行的,而是相互转换互为支撑的,空间规划的水平在于三个相位活力的搭接水平。
空间规划第4逻辑:四维逻辑,时间是第一向量。
如果建筑学是三维建成作为成果的话,规划是把三维建成作为生命的开始。
空间规划第5逻辑:腰部逻辑,市场涌现与社会协同的双力平衡腰点。
吴志强院士以德国、日本、美国、北欧国家、英国典型国家的上下平衡、中央集权、底部决定、公众参与、完善的空间规划法律法规体系为例来阐释这一逻辑,指出自上而下的政府调整和自下而上的市场动力的连接腰部是决定一个空间规划成功的关键部分。
空间规划第6逻辑:规划闭环递升逻辑,空间域变,规划本留。
欧洲从90年代就开始做跨国规划,目前,一带一路也在做。市域层的空间规划已经做了管理体系、学科体系、技术体系、教育体系、人才体系的积累,向上可以外溢到省、区域、国家,向下可以外溢到县乡村镇,所以规划空间对象可以不断延伸。
吴志强院士强调,空间规划的前半部是不同层面的域的定语,回顾规划学科发展历史的过程,规划才是主体词。虽然学科知识不断扩充、多学科不断交叉融入规划,但是规划就要回归本质:即规划目标、路径选择、发展动力、监测评估、修正优化。不管域怎么变化,最后主题是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