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峰谈乡村振兴的本质:四大乡村现代化

林峰谈乡村振兴的本质:四大乡村现代化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同志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是健全现代社会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

乡村振兴的本质就是乡村现代化,是乡村社会经济的全面重构。推动乡村发展,非城市化而是乡村现代化,非工业化而是123产融合下的产业创新发展。实现乡村现代化一定要用新的发展体系,非城市化工业化的体系解决农村问题!如何实现乡村现代化?

乡村现代化是一个综合性题目,涉及乡村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变革与发展,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心理、观念、社会生活,是乡村社会整体的、全面的、系统的、深刻的社会经济变迁过程。具体内涵从四大乡村现代化中体现:

1、产业现代化

产业现代化首先是农业现代化。

我国小农户拥有长久的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组织成员身份和集体组织收益分配权,这也意味着农业现代化不能完全用工业化模式推进,而是需要加快传统小农户向现代化家庭农场转型,或者加强小农户的合作与联合,形成现代化的农业市场经营体系。

一方面引导农户转型升级,通过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把更多的小农户培育成为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小农分化转型;另一方面加强政策引导,盘活生产要素流动也非常关键,要推进土地流转,发展农民合作组织,实行小农户的合作与联合,加快农业园区建设,促进产业融合。所有这些,都要围绕农业的提质增效展开。

乡村产业不能仅仅是农业,乡村产业的现代化,不仅仅依靠农业现代化,还涉及文创产业,休闲产业、智能化产业等新兴产业和多样化产业的有效导人,从而实现农业与新经济、新产业之间的有效整合。

2、生活现代化

乡村振兴要以农民为主体,最终要落在生活方式的改变上,生活现代化是对生活方式提出的基本要求。

生活现代化即通过基础设施的提升、公共配套与服务的完善、生态环境的整治,使乡村人享受到与城市人同等的生活条件和公共服务,实现宜居生活的打造。

国务院办公厅曾印发《关于创新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机制的指导意见》,部署创新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机制,以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为突破口,一是构建多元化投融资格局,二是完善建设管护机制,三是健全定价机制。通过完善农村公路建设养护机制、加快农村供水设施产权制度改革、理顺农村污水和垃圾处理管理体制、积极推进农村电力管理体制改革、合理确定农村供水价格、探索建立污水垃圾处理农户缴费制度、完善输配电价机制、推进农村地区宽带网络提速降费等措施,激发投资动力和活力。

3、文化现代化

在2013年12月举行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说:“城市建设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2015年1月在云南省考察时又说:“新农村建设要走符合农村建设路子,要留得住绿水青山,系得住乡愁”。乡愁一词其实表述的就是乡村文化建设的意义和价值,应该把“让乡愁落地”看做乡村文化建设的方向。

文化现代化即在复兴、传承乡村传统文化基础上,与现代文化碰撞、融合,形成符合现代需求的新文化体系。一方面,要加强乡村优秀文化的挖掘,让乡村文化展现出时代的光彩;一方面要重视人的文明建设,增强文化素养,提高道德水平;同时,也要摒弃传统陋习,减轻人情消费负担。

4、治理现代化

农村现代化的机制是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乡村治理是一个庞大复杂的工程,除了需要政府、村民自治组织和个人的参与外,引入市场要素也尤为重要。基层政府将部分公共服务的提供,通过公开招标、定向委培、邀标等形式,引入民间企业,进行市场化运作,能够有效地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

治理现代化即直面乡村治理人才断乏,治理手段初级、社会现状复杂以及人口结构颠覆的现状,在创新乡村发展机制后,引人新农人,形成乡村人口和新居民,创新形成社群化、社区化、网络化的治理结构。并有效结合乡贤,形成乡村自组织,自治理能力。

乡村振兴的终极目标绝不仅仅是乡村经济水平的提升,而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构建承载着桃源之梦的乡村生活方式。未来的乡村,是人人都能回得去的乡村,带来的将是桃花源里的乡居生活,是生态和谐的乡村发展,是乡村农耕文明的回归,是现代版的“田园中国梦”。伴随乡村现代化的实现,我们也终将实现我们的“田园中国梦”。

Editor_XIU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