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类特色小镇由于其农业休闲业、高附加值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显著优势,将有望成为特色小镇建设中的热点。《关于组织开展农业特色互联网小镇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力争在2020年试点结束以前,在全国建设、运营100个农业特色优势明显、产业基础好、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农业特色互联网小镇。
一、什么是农业特色小镇
改革开放至今,农业依然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尤其是对于承接城市和拉动农村发展的特色小镇来说,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业科技、农业服务、休闲农业必将发挥重要作用。我国农业开始从传统的农业大镇转向休闲农业特色小镇发展,逐渐形成了集农业、休闲、生态、旅游、消费等一体的产业集群。
农业特色小镇是指依赖农业特色产业和特色环境因素(如地域特色、生态特色、文化特色等),打造具有明确的农业产业定位、农业文化内涵、农业旅游特征和一定社区功能的综合开发项目。它是通过现代农业+城镇,构建产城一体,农旅双链,区域融合发展的农旅综合体。它是旅游景区、消费产业聚集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区三区合一,产城乡一体化的新型城镇化模式。
二、如何打造农业特色小镇
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确立发展现代绿色生态农业的同时保护生态,加快形成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农业发展新格局。积极推广高效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加强农业生态保护和修复。
特色农业小镇应以文化为精髓,以农业产业为特色,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为抓手,打造壮美现代田园、多彩文化演绎,创新产业示范,活力宜居的城乡农业旅游共同体。
特色农业小镇在规划建设中,应按照“生产、生态、文化、生活”四位一体融合发展的角度出发,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形成新型的城乡统筹发展模式。通过创建新型的农村生活方式,用现代农业与城镇发展空间充分融合、衔接,打造特色的城乡生态空间,构建农业主题产业特色鲜明,产品多元,可持续发展的农旅综合体。
特色农业小镇发展的关键基于当地的农业产业特色优势,营造一种区别于都市的生活方式,从土地到餐桌到床头的原乡生活方式。原乡生活方式从空间上看,是一个系统圈层架构:
第一层为农户业态,包括每一农户所提供的餐饮、农产品和民宿方式;
第二层以村落为中心的原乡生活聚落;
第三层为更广阔的半小时车程范围内的乡村度假复合功能结构。
而从产品业态角度看,原乡生活方式包括“耕种体验(采摘、种植),农产品体验(加工、饮食、购买),民俗民风体验(节庆、活动、演艺),风貌体验(建筑风貌、景观风貌、田园风貌),住宿体验(民宿、营地、田园度假酒店)”。当然,原乡生活方式离不开完善的城市标准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的支撑。
三、案例——杭州春风长乐农业小镇
“春风长乐”,位于浙江余杭长乐林场,毗邻大径山乡村国家公园,占地约10平方公里,是一个以农业为基本产业,养生养老、休闲旅游、创业创意、生态生活等多重功能复合的综合性小镇。
“春风长乐”旨在通过城市反哺农村,“提升农村面貌、优化农业生产、改善农民生活”,在保留乡村原始风貌和民俗民风的基础上,用城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改变农村的生产形态、提升农村人群生活品质,让居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典范,最终落实宋卫平“人的城镇化”这一理念。
在这个小镇,将以绿城农业作为产业引擎,在“小镇中心”周边,建设大型农业基地,将当地及周边农民就地转化为现代农业工人,并让城里人在这里玩转创意产业,以此消除城乡二元对立。同时,按照“供给侧改革”思路,一方面通过现代农庄产品,把城市家庭的种菜养花需求与绿城农业进行深度结合,一方面对农村基建、教育、医疗等领域进行建设及改造。从春风长乐的规划中,我们发现开发商不再试图攀附“都市”,而是邀请市民去做一个真正的“农村人”。它已不是一次地产开发,而是一次改变中国城乡关系的社会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