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 田园综合体的发展特征、发展模式及规划路径探讨

乡村振兴 | 田园综合体的发展特征、发展模式及规划路径探讨

在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提出田园综合体建设后,国家不仅出台了相关试点政策,还针对田园综合体建设提出了具体的补助措施和指导意见。在政策指引下,全国各地掀起了田园综合体建设热潮。

田园综合体是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乡村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联动发展的一种新模式,是培育和转换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推动现有农庄、农场、合作社、农业特色小镇、农业产业园以及农旅产业、乡村地产等转型升级的新路径,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国家级田园综合体试点概况

截至2018年底,我国共有18个省份26个国家级田园综合体试点立项,具体包括美丽南方田园综合体、醉美麦乡田园综合体、多彩长廊田园综合体、朱家林田园综合体、襄汾县田园综合体、花香果巷田园综合体、五夫田园综合体项目等。

图表:国家级田园综合体试点概况

二、田园综合体的内涵

“田园综合体”的概念被提出后,多方对其进行了解读。“田园综合体”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其与农业综合体、农旅综合体等概念在内涵上是一脉相承的。农业综合体的概念是2012年陈剑平院士首次提出的,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载体,被看作农业园区的升级版。

田园综合体在农业综合体产业思维概念的基础上,强调对农村和农民的进一步关注,其以农业合作社为载体,以农民参与和收益程度为前提,为广大农村地区的资源整合利用提供合理方案,与美丽乡村和特色小镇等概念有着很多的联系,是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和农事体验于一体的地域综合体。

三、田园综合体的发展特征

田园综合体具有多种业态的“新型经济组织模式”的特点:突出以生态为依托,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同步”的基础特征;以产业为核心,强调“三产融合”,以旅游为引擎,打造“三位一体”的农业、文化和旅游发展模式;以农村为载体,以乡土文化为灵魂,以健康为理念,以市场为导向,构建智慧集约的大农业产业综合体(图1)。

1、“三生同步”的基础特征

在水土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背景下,我国提出生态空间保育、生活空间(圈)组织及生产空间重构,通过政策区的划分构建田园综合体的“三类空间”,同时提出各类空间的管制要求。

2、“三产融合”的动力特征

田园综合体突出以农业综合体内涵为核心,以现代农业为基础,拓展农业功能,实现二产农产品加工和三产田园旅游的延伸与拓展,实现田园生产、田园旅游等多业态融合的发展模式。

3、“三位一体”的活力特征

田园综合体突出农业、文化和旅游之间的“三位一体”,如果说农业是核心,那么文化则是灵魂,是旅游参与的途径。田园综合体是乡村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乡村旅居生活的重要载体,是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创新业态。

四、田园综合体发展模式

(1)“三生空间”的生态发展模式

以大生态为依托,通过“三线”控制,即生态保育的绿线控制、生活空间的红线控制及生产空间的棕线控制,划分“三类空间”发展类型,建立“三生空间”的生态发展模式。对现状空间提出管制的原则要求,在政策上提出有利于区域土地资源利用、保护、建设管理的指引,为土地利用与空间布局及非建设用地保护提供依据。

(2)“农业+园区”的产业发展模式

以土地全流转及建立现代农业体系为基础,以农业园区经营主体全企业化为保障,以各类园区土地全覆盖为抓手,突破对水土环境整治的全利用,划定“农业+园区”单元,作为田园综合体的产业发展模式,最终实现农业资源专业化、体系化、企业化、规模化、分区化、园区化、生态化及循环化的整合模式。

(3)“农旅+文旅”的旅游发展模式

以大旅游为引擎,以文化遗址、文化资源为基础,形成文化旅游景点,打造“田园+文化”的文旅游;以特色农庄、农业园形成农业旅游、观光旅游节点,打造“田园+农庄”的农旅游。结合生态性开放空间及功能组团的自然优势,因地制宜地进行整体旅游空间布局,依托文化旅游景点与休闲农庄,整体形成“点—线—面”的“农旅+文旅”空间布局,激发田园综合体的活力。

(4)“从安居到宜居”的村庄发展模式

首先,以人居转型为目标,根据影响村庄发展的因素建立村庄评价体系。其次,以宜居指数为分界线,综合对村庄进行分类,将村庄分为移民搬迁型、提升改善型和特色发展型3种类型,同时提出各类村庄的发展策略。最后,运用“田园+社区”的模式引导村庄建立合作社,带动村庄发展,实现农民致富。

五、田园综合体规划路径

(1)土地整合路径

通过顶层设计、土地流转平台建设和企业扶持机制,建立土地整合机制;通过政策保障与优惠,鼓励农民进行土地流转,同时解决因土地流转而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增加农民收益;提供有效的土地使用权取得方式,推进土地要素快速整合。

(2)用地指标开发“刚性控制+弹性引导”路径

通过“刚性控制+弹性引导”的方式探索田园综合体建设用地问题。其中,弹性引导建设农业园和农庄基本单元的数量;刚性控制各类基本农业园单元内的建设用地比例,严格遵守制定标准,包括农业园区建设用地、农庄建设用地及旅游风景区建设用地的控制指标。

六、国内外田园综合体发展经验

1、中国台湾

总体特征:分享型经济模式,经营形态多元,大致可分为休闲农场、休闲渔业、展示中心、观光农园、农村民宿及森林旅游等。在经营上结合了农业产销、技工和休闲服务等三级产业,生产、生活与生态三位一体,具有经济、社会、教育、环保、游憩、文化传承等多方面的功能。

典型案例:大地震曾让台湾南投县埔里乡桃米村的房屋倒塌,而当地拥有29种台湾原生青蛙,台湾岛共143蜻蜓,在桃米发现56种,于是村民不断宣传当地种类丰富的青蛙和蜻蜓,用纸、布、石头等制作手工艺品,还建成了全球唯一一座纸教堂,把地震造成的洼地改成人工湖,湖边设有弹簧,托起一只小船,人在船上可以体验模拟地震的情景,村民将小船命名为摇晃的记忆。周末和节假日,桃米村日接待游客近1500人,每年门票收入有200多万人民币。

可借鉴之处:台湾休闲农业成功的原因,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情景消费,创造出大量的奇观、风景和主题。注重定位、强调特色,在「体验经济」理念之外,还出现了分享经济理念,即休闲农业经营者与游客分享乡村生活,变消费者为上帝为与客人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

2、日本

总体特征:日本政府积极倡导和扶持绿色观光产业;法律法规和财政预算齐头并进,并科学制定绿色观光农业经济发展规划,同时重视民间组织的作用,并且适时对其进行财政支持。在绿色观光旅游产品开发中,日本注重环境保护和当地居民的主体性,尊重农村居民和地方特点,不过度关注经济利益;另外,日本不断拓展绿色观光农业的内涵,在观光农园、民俗农园和教育农园等方面进行创新。

典型案例:典型代表是日本的大王山葵农场,该农场以黑泽明的电影《梦》的拍摄地点而闻名,这种以农场为依托,以媒体传播为宣传手段也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方向之一。

可借鉴之处:有完善的制度保障机制和政府激励措施,并能充分发挥民间组织(NPO等)的参与促进作用,生产手段也逐渐向自动化、设施化、智能化,生产经营管理向网络化发展。

Editor_XIU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