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双修”如何做?

“城市双修”如何做?

什么是“城市双修”?

“城市双修”就是城市修补和生态修复。

城市修补主要解决老城区环境品质下降、空间秩序混乱、历史文化遗产损毁等问题,促进建筑物、街道立面、天际线、色彩和环境更加协调、优美。生态修复是指有计划、有步骤地修复被破坏的山体、河流、湿地、植被,积极推进采矿废弃地修复和再利用,治理污染土地,恢复自然生态。

“城市双修”政策

2015年6月,国家住建部下发文件,原则上同意将三亚列为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双修)、海绵城市和综合管廊建设城市(双城)综合试点城市。

2015年底,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强城市设计,提倡城市修补,加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公开性和强制性。

2016年12月,住建部在三亚市召开了全国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现场会。

2017年3月,住建部印发《关于加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的指导意见》,在全国全面开展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简称“城市双修”)工作,明确了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目标,提出了具体工作要求。


“城市双修”如何做?

1、完善基础工作,统筹谋划“城市双修”

开展调查评估。开展城市生态环境评估;开展城市建设调查评估和规划实施评估;明确城市修补的重点。

编制专项规划。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相关规划和评估结果,确定开展“城市双修”的地区和范围;编制城市生态修复专项规划,统筹协调城市绿地系统、水系统、海绵城市等专项规划;编制城市修补专项规划;开展“城市双修”重要地区的城市设计。

制定实施计划。明确工作目标和任务,将“城市双修”工作细化为具体的工程项目,建立工程项目清单,合理安排建设时序和资金,落实实施主体。

2、修复城市生态,改善生态功能

加快山体修复。加强对城市山体自然风貌的保护,严禁在生态敏感区域开山采石、破山修路、劈山造城。

开展水体治理和修复。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系统开展江河、湖泊、湿地等水体生态修复;加强对城市水系自然形态的保护;综合整治城市黑臭水体;因地制宜改造渠化河道,增强水体自净能力。

修复利用废弃地。对经评估达到相关标准要求的已修复土地和废弃设施用地,根据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合理安排利用。

完善绿地系统。推进绿廊、绿环、绿楔、绿心等绿地建设,构建完整连贯的城乡绿地系统。按照居民出行“300米见绿、500米入园”的要求,优化城市绿地布局,均衡布局公园绿地。因地制宜建设湿地公园、雨水花园等海绵绿地。

3、修补城市功能,提升环境品质

填补基础设施欠账。完善城市给水、排水等基础设施;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垃圾处理设施、公共厕所、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统筹规划建设基本商业网点、医疗卫生、养老、物流配送等城市公共服务设施。

增加公共空间。加大违法建设查处拆除力度,积极拓展公园绿地、城市广场等公共空间;控制城市改造开发强度和建筑密度;加强对山边、水边、路边的环境整治,加大对沿街、沿路和公园绿地周边地区的建设管控。

改善出行条件。加强街区的规划和建设,推行“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打通断头路,形成完整路网,提高道路通达性。

改造老旧小区。统筹利用多方面资金,加快老旧住宅改造;支持符合条件的老旧建筑加装电梯;实施小区海绵化改造,配套建设菜市场、便利店等社区服务设施。

保护历史文化。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做好城市历史风貌协调地区的城市设计,;鼓励采取小规模、渐进式更新改造老旧城区,保护城市传统格局和肌理;加快推动老旧工业区的产业调整和功能置换,优先将旧厂房用于公共文化、公共体育、养老和创意产业;确定公布历史建筑,改进历史建筑保护方法。

塑造城市时代风貌。加强总体城市设计,确定城市风貌特色,建立城市景观框架;加强新建、改扩建建筑设计管理,贯彻“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鼓励出精品佳作。

Editor_XIU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