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凌云:乡村振兴视阈下苏南乡村规划演进及展望

范凌云:乡村振兴视阈下苏南乡村规划演进及展望

二、苏南乡村规划有益探索

在上述过程中,苏南乡村规划出现了很多的有益探索。

1、以城乡规划编制体系构建促进乡村振兴

规划是龙头,乡村发展很多也靠规划来盈利,2005年江苏省在“城乡规划全覆盖”及“镇村布局规划编制”政策引导下,苏南乡村规划由个别村庄拓展到全体乡村。在原有村庄、村域规划基础上增加了镇域层面的镇村布局规划,突破村的行政界线,建立了乡村个体与城乡整体的初步联系。特色田园乡村“县”“团”乡村地域统筹规划,突破镇的行政界线,建立了乡村个体与乡村地域整体的联系,强化了乡村地域内部村庄个体之间的联系。

2、以设施布局规划建设提升村民生活水平

通过“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与乡村设施规划,逐步实现了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对接,促进了乡村复兴。

3、以技术导则及要点颁布明确乡村规划特质

规划建设导则及技术要点按照省级、市级、区级三个层面进行颁布,完善填补了长久以来苏南乡村规划编制技术标准的空白,为乡村规划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

4、以创新制度保障推进乡村规划落实

积极探索有利于乡村规划建设的土地制度、产业发展、农民增收、集体经济培育等方面的改革创新举措和工作体制机制。规划方案与工作方案要配套进行,最大力度地发挥二者的协同效应,形成“1+1>2的效果”。国土局、农办、财政局等各部门配合规划局整理专题报告,共同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

三、苏南乡村规划存在的问题

1、乡村规划价值观与乡村发展本位的背离

首先价值观是最重要的,它比具体的方法论和技术更为重要。乡村规划价值观以城市发展为本位,以城市发展为核心的行政指令,而不是基于乡村社会空间发展的自发性规划,其本身就缺乏空间正义,部分乡村规划以旅游为乡村振兴的唯一途径,乡村文化、经济发展出现隐忧。目前,大家开始提起乡村振兴,其实我个人也有隐忧,因为有些乡村规划是以旅游为乡村振兴唯一发展途径的。之前我评审一些特色田园乡村规划的时候,就看到这样的情况:资本下乡然后去做规划,很多的住宅完全拆掉,进行改造以发展旅游,由此让乡村沦为城市旅游消费的地方,而不是基于乡村本身发展的,很多利益被资本圈走,并不利于村民自身的发展。

2、乡村规划编制与乡村发展逻辑的冲突

首先,是编制方法的单一性,缺乏城乡空间的宏观把控,公共利益考虑不足。苏南乡镇总体规划是从各个镇的角度出发的,缺乏自上而下的整体布局。其次,编制内容的模式化,比如说忽视城乡空间异质性,缺少村庄“地域特色理解”,这和规划师本身的素质是有关的。另外,编制技术的宽泛性,比如未考虑乡村衰败的自然演化规律、数据调研与分析不足等。最后,就是公众参与的薄弱性,更多的属于精英式规划,公众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强。

四、乡村振兴视阈下苏南乡村规划展望

1、从价值观念上树立乡村、村民本位

即价值观念从城市转回到乡村,明确村民和乡村的主体价值判断。比如说在镇村布局规划中,立足于新型城乡关系来合理撤并村庄;在村域总体规划及村庄建设规划中,改变过去运用城市价值观与标准来做乡村规划;加强规划院校的乡村规划教育,规划师继续教育,推进规划知识下乡宣讲。

2、从认知研究上明晰乡村特色规律

一是加强乡村价值认知,划定乡村振兴区域,主要是通过乡村振兴规划,明确乡村发展的目标,包括它的总目标和近期目标和远期规划; 二是加强乡村发展规律认知,判别乡村发展趋势,在村镇布局规划中,根据详细的调研结果,去判别哪些村庄是需要进行乡村复兴,哪些村庄需要精明收缩;三是加强乡村发展定位研究,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在村域总体规划上要重视村庄定位分析,实现村庄产业经济的振兴;四是加强乡村社会空间研究,重视乡村空间使用者,在村庄建设规划中,要重视村民的需求,以及村民的培训,例如,办理村民学堂或者开展技术培训。

3、从技术方法上营造乡村特色空间

例如,苏南地区水网和平原的水网以及太湖边上的水网都是不一样的,需要尊重乡村地域多样性,实行差别化的乡村规划;另外,需要编制有针对性的乡村规划技术标准、导则及指引,强化乡村规划的数据分析与技术分析。

4、从程序方法上促进村民公众参与

建立多渠道公众参与途径,鼓励村民参与乡村规划的全过程与乡村治理。

本文原稿为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范凌云教授在2018年“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学术交流会议的学术报告,由浙江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武前波副教授和硕士研究生潘兵根据会议录音及报告PPT整理。本文摘其要点编辑整理。

页面: 1 2

Editor_XIU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