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乡村旅游的五大特色与四种开发模式

我国乡村旅游的五大特色与四种开发模式

乡村旅游作为连接城市和乡村的纽带,促进了社会资源和文明成果在城乡之间的共享以及财富重新分配的实现,并为地区间经济发展差异和城乡差别的逐步缩小、产业结构优化等做出很大贡献,推动欠发达、开发不足的乡村地区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乡村旅游对于加快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作为农业大国, “三农”问题、国家政策等在我国乡村旅游产生及发展过程中起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国家持续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目标,到2020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到2035年,农村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宜居乡村基本实现。到2050年,农村美的目标全面实现。

在我国广大的乡村地区存在着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和生态自然资源,乡村旅游开发和发展存在着巨大的潜力和市场。根据乡村创新经济学理论,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依据特有的旅游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业是乡村发展的有效模式之一,因为乡村是比较容易培养出特色经济的。

乡村旅游特色

1、各具特色的乡村自然风光 

由于乡村所处地理位置及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我国的乡村具有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自然风光:山乡云缠雾绕,梯田重叠,山清水秀林美;水乡平畴沃野、水网交错,棉海稻浪菜花飘香;海乡依陆临海、海阔天高,阳光海浪沙滩迷人;内蒙古草原的牧乡,地势坦荡,羊群如云;大小兴安岭的林乡,莽莽林海、茫茫雪原,气魄宏大……另外,我国南北气候差异显著,在乡村自然景观表现上亦更加丰富,如广东、四川盆地的蔗乡,山东半岛及辽东半岛的果乡,长江中、下游的竹乡,江、浙、皖、闽的茶乡,华北平原的棉乡,新疆吐鲁番的瓜果之乡等无不以其乡村风光的独特魅力吸引着中外游人。

2、丰富多彩的乡村风俗民情

我国民族众多;各地自然条件差异悬殊,各地乡村的生产活动、生活方式,民情风俗、宗教信仰、经济状况各不相同。就民族而言,我国有56个民族,如云南的傣乡、贵州的苗乡、广西的壮乡、湖南的瑶乡、海南的黎乡、新疆的维乡、浙江的畲乡、西藏的藏乡等都具有引人入胜的民俗风情景观。这些少数民族,或能歌、或善舞、或热情奔放、或含蓄内在,或以种植为主,或以游牧为生,或过着原始的渔猎采集生活,或以独特的生活习惯世代繁衍生存。这些为旅游者深入领略中华风情,探索人类社会的进化历程,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源泉。再以盛行于我国乡村传统的节日为例,汉族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阳节、中秋节、重阳节,藏族有浴佛节、雪顿节,苗族有“赶秋”,彝族有火把节,壮族有歌墟,傣族有泼水节;伊斯兰教有开端节、古尔邦节等,五彩纷呈,令人神往。传统的云南大理白族三月街,景洪族泼水节,贵阳苗族四月八,内蒙古蒙族的“那达慕”,丽江的龙王庙会等都是深受中外游客欢迎的乡村民情风俗旅游资源。另外,盛行于我国农村的游春踏青、龙舟竞渡、摔跤、赛马、射箭、斗牛、荡秋千、赶歌、阿西跳月等各种民俗活动都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3、风格迥异乡村民居建筑

乡村民居建筑,不但能给游人以奇趣,而且还可为游客提借憩息的场所。不同风格的民居,给游客以不同的精神感受。由于受地形、气候、建筑材料、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乡村民居可谓千姿百态,风格迥异。青藏高原上的碉房,内蒙古草原上的毡包,喀什乡村的“阿以旺”,云南农村的“干阑”,苗乡的“吊脚楼”,纳西族的“井干”,黄土高原的窑洞,东北林区的板屋等可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使游客耳目一新。另外,我国乡村中还有众多古代民居与建筑,如安徽黔县西递村有清代民居120多幢,深宅大院,栋宇鳞次,布局精巧,砖石木雕琳琅满目,堪称乡村古代民居之宝库,具有很大的旅游开发价值。我国农村还有许多古代工程、古老庄院、桥梁古道、古代河道等,如纵贯苏北江淮之间的古邗沟为吴王夫差所开,沿河阡陌纵横、风车摇转、相映成趣;四川秦汉时所辟的蜀道,穿行于川北山乡崇岭,广植松柏,称“翠云廊”,壮观而幽美;广西侗乡有一风雨桥,桥上建亭,形态奇特,也是乡民贸易聚会之所,富有民族特色,为侗乡一胜景。这些民居与乡村建筑等体现了当地的文化艺术特点,乡韵无穷,令人叫绝。

4、充满情趣的乡土文化艺术

我国的乡土文化艺术古老、朴实、神奇,深受中外游人的欢迎。如盛行于我国乡村的舞龙灯、舞狮子,陕北农村的大秧歌,东北的二人转,西南的芦笙盛会,广西的“唱哈”会,里下河水乡的“荡湖船”等脍炙人口。我国广大乡村出产的各种民间工艺品倍受游客的青睐,如天津乡间的杨柳青年画、潍坊年画,贵州的腊染,南通的扎染,常熟的花边,以及各种刺绣、草编、竹编、木雕、石雕、泥人、面人等,无不因其浓郁的乡土特色而深受游人欢迎。我国乡村自古以来流传有各种史诗、神话、传说、故事、笑话、轶闻,引人入胜,耐人回味。流传于云南民间的阿诗玛、壮乡的刘三姐、内蒙古草原上的江格尔、苏南水乡的沈七哥,都能使游客听之动情,如醉如痴。另外,乡村烹食风味独特。四川的麻婆豆腐以辣闻名,湖南的臭豆腐以臭著称,内蒙古草原上的涮羊肉味美肉嫩,新疆的羊肉串香气扑鼻,这些乡村烹饪文化对广大的外国旅游者尤其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5、富有特色的乡村传统劳作 

乡村传统劳作是乡村人文景观中精彩的一笔,尤其是在边远偏僻的乡村,仍保留有古老的耕作、劳动方式,有些地区甚至还处于原始劳作阶段。正因为如此,它们会使当今现代文明影响下的旅游者产生新奇感,并为之吸引。这些劳作诸如水车灌溉、驴马拉磨、老牛碾谷、木机织布、手推小车、石臼舂米、渔鹰捕鱼、摘新茶、采菱藕、做豆腐、捉螃蟹、赶鸭群、牧牛羊等等,充满了生活气息,富有诗情画意,使人陶醉留连。

开发模式

1、股份制开发模式
在开发乡村旅游时,可采取国家、集体和农户个体合作,把旅游资源、特殊技术、劳动量转化成股本,收益按股分红与按劳分红相结合,进行股份合作制经营。通过土地、技术、劳动等形式参与乡村旅游的开发。企业通过公积金的积累完成扩大再生产和乡村生态保护与恢复,以及相应旅游设施的建设与维护。通过公益金的形式投入到乡村的公益事业(如导游培训、旅行社经营和乡村旅游管理),以及维持社区居民参与机制的运行等。同时通过股金分红支付股东的股利分配。通过“股份制”的乡村旅游开发,把社区居民的责(任)、权(利)、利(益)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居民自觉参与他们赖以生存的生态资源的保护,从而保证乡村旅游的良性发展。
2、“公司+农户”开发模式
这类具有旅游特色的乡村旅游,通过引进有经济实力和市场经营能力的企业,进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环境,指导乡村居民开发住宿、餐饮接待设施,组织村民开展民族风情、文化旅游活动,形成具有浓郁特色和吸引力的乡村旅游产品,吸引和招徕国内外旅游者。这种开发设计充分考虑了农户利益,在社区全方位的参与中带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在参与式乡村旅游的开发中,这种开发还可演化成 “公司+社区+农户”开发,公司先与当地社区(如村委会)进行合作,通过村委会组织农户参与乡村旅游,公司一般不与农户直接合作,但农户接待服务、参与旅游开发则要经过公司的专业培训,并制定相关的规定,以规范农户的行为,保证接待服务水平,保障公司、农户和游客的利益。
3、“政府+公司+农村旅游协会+旅行社”开发模式
这类乡村旅游开发发挥旅游产业链中各环节的优势,通过合理分享利益又各司其责, 政府负责乡村旅游的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发展环境;乡村旅游公司负责经营管理和商业运作;农民旅游协会负责组织村民参与地方戏的表演、导游、工艺品的制作、提供住宿餐饮等,并负责维护和修缮各自的传统民居,协调公司与农民的利益;旅行社负责开拓市场,组织客源,避免乡村旅游开发过度商业化,保护本土文化,增强当地居民的自豪感,从而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4、“农户+农户”开发模式
“农户+农户”的乡村旅游开发开发是农民对企业介入乡村旅游开发有一定的顾虑,大多农户不愿把资金或土地交给公司来经营,他们更信任那些“示范户”。在“示范户”的带动下,农户们纷纷加入旅游接待的行列,这种开发通常投入较少,接待量有限,但乡村文化保留最真实,游客花费少还能体验最真的本地习俗和文化,是最受欢迎的乡村旅游形式。但受管理水平和资金投入的影响,通常旅游的带动效应有限。
Editor_XIU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