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自然资源部总规划师、国土空间规划局局长庄少勤,提出了对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优化的思考。他指出,国土空间规划作为谋划空间发展和空间治理的战略性、基础性、制度性工具,要注重目标、问题和运行导向,围绕前瞻性、科学性、操作性三个核心问题,从势、道、术三个方面进行优化,成为管用、适用、好用的规划。
一、空间的逻辑(为什么要优化)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空间逻辑。中国古代对空间的布局安排讲求“天时、地利、人和”,“天、地、人”是农耕文明时代空间规划理论和实践的基本要素和内在逻辑。现代人做规划往往对土地等物质条件和技术因素比较重视,对人的感受不够重视,对时间维度和运行问题也考虑不多。
每一个时代都需要相应的时空秩序支撑。谋划长远发展首先要把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规划好。时代(天)、空间(地)、社会(人)这些因素有了重大改变,规划的理论、方法和实践也要随之优化。经历过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后,空间发展进入了“生态文明的新时代”——空间V4.0。
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中央将空间规划改革纳入生态文明改革总体方案,国土空间规划进入了生态文明的新时代。因此,国土空间规划的理论、方法和实践,不是因为行政主管部门的变化而“优化”,而是顺应新时代发展要求而优化。
二、战略的逻辑(在哪些方面优化)
1、国土空间规划涉及的三个核心功能问题
国土空间规划作为空间发展和空间治理的战略性、基础性、制度性工具,涉及三个核心功能问题:
1)前瞻性
没有前瞻性就没有必要做规划。
2)科学性
规划能针对性解决空间发展和治理的问题。
3)操作性
通过有效的方法和实施机制,切实解决问题,产生效益。
2、规划的三个导向
一个好的规划应是“管用、适用、好用”的空间治理政策或制度设计。所谓“管用”就是能解决问题;“适用”就是能适应具体的时期、地域和应用场景;“好用”就是运行成本不高,便于执行。因此规划必须强化问题导向或治理导向,具体可细化为三个导向:
1)目标导向
明确方向,提振预期。
2)问题导向
优化配置,完善秩序。
3)运行导向或操作导向
通过健全运行机制和操作规划,实现效益。
3、规划的三个层面:“势、道、术”
按照中国人的理念,我们可以把规划三个核心功能问题对应到“势、道、术”三个层面。
1)“取势”
就是取有利之势,有时还要造势。好的规划都善于“无中生有”,再顺势而为。
2)“正道”
就是要掌握科学的规律,把握正确的原则,才能针对性解决问题。
3)“优术”
就是优化具体的工作方式、方法或机制,保障规划能有效实施和运行。
三、“势”的逻辑
(一)取势——动力逻辑
分析一个地区的发展动力,可以从生产力、生产关系和时空关系这三个供给性维度来看。新时代的发展动力主要以深度信息化、新型市场化(或法治化)和新型全球化为代表,分别代表了生产力、生产关系和时空关系。
1、深度信息化(数字化)
“深度信息化”包括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或简称数字化。数字化史无前例地改变了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乃至发展方式、治理方式,重构了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社会关系乃至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时空关系,形成了智慧经济、网络社会和一种“数字生态”。
人与万物皆为数字化生态系统中的网络节点或单元,自然、人、城市、经济、社会等因数字化而“生态化”。因此,数字化超越了以往的生产力变革,既改变了生产力,也改变了生产关系和时空关系,并形成了一种万物互联的“新生态文明”特征。
2、新型市场化(法治化)
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发展期,“四个全面”推动了市场化改革和法治化建设,对生产关系、社会关系和空间关系影响重大。
3、新型全球化
全球化不仅影响了贸易和地缘关系,也影响了文明的发展。“一带一路”将对国土空间格局产生重大的影响,也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以上三大动力中最需要关注的是数字化,因为我们将面对的是一个数字化的“新生态”,其生态文明的空间特征与仅有自然生态的时代大不一样。
(二)取势——需求逻辑
推断未来发展趋势,可以从三个需求维度来看:
1、主体——全面人本化
人类的发展超越对温饱生存的需求后,进入全面发展的新阶段。“以人民为中心”在高质量发展阶段体现在充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个地方的竞争力体现在人的创造力和凝聚力。
2、客体——全面生态化
经历过工业化对自然环境的巨大冲击后,需要回归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营造人和自然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全面生态化”不仅指环境质量的改善和资源的节约,更意味着生产、生活方式的生态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意味着资源的生态价值超越了其作为生产资料的价值。
3、群体——区域网络化
信息化、市场化和全球化都将促进区域化、网络化,形成“命运共同体”,城市之间不能孤立生存,没有网络化就会被边缘化。甚至城市内部也要网络化,使更多有活力的城市节点或中心产生,社区成为一个“微型城市”。
以上“三化”意味着未来一个地区的空间发展必将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导向:
第一,注重创新和共享,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
第二,注重生态优先,实现绿色发展;
第三,注重开放和协同,实现协调发展。
(三)取势——空间V4.0
上述“六化”之“势”在数字化背景下,呈现出新的时空生态特征。数字化融合了时空,实际上是我们人为分割了时空,时空本来就是时空一体、虚实合一的“相”。
空间V4.0的空间生态特征,主要体现在空间布局、结构、功能、品质、特色、权益的六种“相”变。
1、布局的多中心、网络化
互联网让世界更扁平,但不是“去中心化”。新的“集中—分散”动能使城镇群及城镇内部呈现“多中心、网络化”的分布式结构。
2、结构的群落式、圈层化
交通和网络的可达性决定了空间群落结构,弱化了行政边界作用,形成了同城效应的都市圈及城镇圈、社区生活圈等群落式圈层结构。
3、功能的复合式、社区化
数字化使生产、生活更加融合。人成为网络节点,而虚实结合、功能复合的社区(社群)成为群体活动的基本时空单元。今后的社区不仅要“宜居宜业宜游”,还要“宜学宜养”,应对人类的生存挑战。
4、品质的体验性、场景化
时间决定空间的意义,体验决定空间的价值,空间规划和设计要围绕人的感知,注重场景营造,人们在场景当中连接世界、感知生命、创造价值。
5、特色的地域性、个性化
过度工业化、标准化、批量化的规划和建设带来的“千城一面”。而数字化促进了个性化规模生产与消费,独具魅力的空间地域感将自带价值和流量,促进分工和交流,激发空间活力。
6、权益自主性、权力化
空间就是权益,规划即是政治,而技术就是权力。每次重大科技进步均引发利益再分配。网络化是利益创造和分配的自主加速器、放大器,容易自发形成“马太效应”“空间折叠”和新的时空安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