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价值。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强化规划引导,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财政贴息、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扶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发展。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充分发挥乡村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
2018年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连续四年中央1号文件都强调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发展乡村旅游是推进农业和旅游业深度融合、统筹城乡要素资源、优化农业产品供给、推动农村迈向现代化进程的推动力量,是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和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渠道,是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推进农村扶贫开发攻坚的重要力量。
在我国广大的乡村地区存在着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和生态自然资源,乡村旅游开发和发展存在着巨大的潜力和市场。
城乡统筹规划与乡村旅游规划的联系
1、城乡一体化与城乡总体规划
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业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把城乡一体化思想提高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新的战略地位。城乡一体化的实质就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应该按着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去研究和解决我国的发展问题,把城市和乡村结合为一体,联系城市研究农村,联系农村研究城市。
城乡总体规划是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现方式。要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解决如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扭转地区收入差距过大的现状问题,就必须重视城乡总体规划,使城乡健康持续地发展。城乡统筹发展是城乡一体化的实质,而城乡一体化是城乡总体规划的战略部署。
2、乡村可持续发展与乡村发展规划
乡村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要以乡村为载体努力寻找出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至于对后代人的发展需求能力构成威胁的发展道路。乡村是我国建制最小的行政地域单元的群体,它既接受周围城镇的辐射,又对乡村居民产生直接的辐射作用,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是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基本原则。
乡村发展规划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过程和手段。在乡村发展规划的过程中,要考虑环境、生态和资源的相互协调性,考虑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能力,不能盲目扩大乡村的规模,也不能让乡村以城市为模板进行复制。规划的重点是考虑如何有效节约用地,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如何提高乡村规划设计水平,改变千镇一面的状态等,改变乡村二元经济结构的现状,促进农业人口向非农人口转变。乡村发展规划恰恰是乡村可持续发展实现的途径,乡村可持续发展是乡村发展规划的目的和指导,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3、乡村创新经济学与乡村旅游规划
乡村创新经济学理论推崇区域社会资本在乡村建设中的作用,依据乡村特有的资源,通过资源整合、城乡合作发展特色产业。乡村创新经济学立足于乡村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居民点分布及规模等不同特点,按照不同的发展模式和要求,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对乡村发展进行有区别的规划,坚持产业发展与居民点体系建设互动协调的理念,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统筹的原则,研究乡村发展的方向和模式,合理安排生产用地,促进乡村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乡村可以根据本身特点挖掘本土文化特色,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创造具有时代气息的新文化,或根据乡村建筑风格塑造自己的产业发展模式。如,江南乡村小巧玲珑的民居、北方乡村厚实的四合院、华中乡村封闭的天井和马头墙、西南乡村的木楼竹楼、西北乡村的窑洞等都直接和形象的烘托出乡村的特色,乡村规划可以根据特有的资源和特色发展旅游业,这是乡村创新经济学理论的应用和实践。
乡村旅游规划案例
北京市有十个乡村率先有章可循,留民营村是大兴区唯一一个先行试点村。留民营村书记 指出,在贯彻落实《指南》的过程中,会制定农业部美丽乡村创建目标体系,明确创建的内容和评价标准,充分发挥试点乡村的示范带动作用,同时推出美丽乡村建设的参考模式,开展相关研究,搭建交流平台,提供相关服务等。他还透露,下一步加强美丽乡村建设的科技化、规范化、标准化水平。
据了解,留民营村是我国最早实施生态农业建设和研究的试点村,被誉为“中国生态农业第一村”。留民营依托资源优势,开创的沼气“七村联供”新模式成为国内开发使用新能源的典范。该村积极发展生态旅游。村庄每年接待中外游客近1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300余万元,生态旅游成为留民营村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村内已经形成旅游、观光、接待、餐饮、住宿为一体的旅游产业链。现有民俗旅游接待户26户,集采摘娱乐、吃农家饭、住农家院为一体,并推出了“三八席、二八席”特色饭菜。凭借优美的环境,2010年, 留民营村获得“北京最美的乡村”荣誉称号。
成都市锦江区三圣乡红砂村,位于成都东南,距城中心约30分钟车程,区位优势明显,被评为四川省首批国家AA级旅游景区。红砂村花卉种植核心区约1500余亩,分为六大花卉片区,分别是以罗汉松、海棠为主的川派盆景区;以一品红、鸡冠花、仙客来、凤梨为主的精品盆花区;以银杏、紫薇、香樟、水杉为主的苗木种植区;以百合、剑兰、菊花等为主的鲜切花区。经过改造翻新的200多户极富川西民居建筑特色的花乡农居散落其中,相互依托,各具特色,形成以花乡农居为特色的乡村旅游景区。
2000年,三圣乡红砂村被国家林业局、中国花卉协会命名为“中国花木之乡”和“全国十大重点花卉批发市场”,是成都市近郊乡村观光旅游的首选之地。据统计,截至2004年11月底,红砂村花乡农居景区共计接待游客已达26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682万元,人均收入6080元,所有农户都参加了社保、医保,享用电话、彩电、冰箱等现代化家电设施,被视为成都市城乡协调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范例。
山峰村在寿昌镇的东大门,320国道、杭新景高速从村中通过,南面靠着航空小镇,温泉风情小镇连着后坞、莲塘两个自然村。
规划从山峰村基础条件出发,合理定位村庄发展方向。通过解读各个层面的政策,得出了“农业、增收、美丽”等关键词,顺应时代的发展脉络,抓住各层面的机遇,激发了山峰村内生的发展动力。同时通过解读相关规划,进一步明晰了村庄发展目标:依托西侧的航空小镇、南侧的寿昌镇、东侧的滨江绿道,将村庄与区域进行联动发展。围绕发展目标,有针对性地在“农业、旅游、美居”三个方面进行策略定制。山峰村发展规划,不仅破解了农村普遍存在的产业发展滞缓、人口空心化、风貌无特色、乡村凋敝等问题,也为寻找农村发展的新路径提供了新思维,为同类型村庄的规划编制提供了典型示范的样板。
乡村旅游的兴起和发展,对我国改变农村二元结构,推动城乡一体化战略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我们应当注意到,乡村旅游的利益主体复杂,随着乡村旅游数量和规模的不断发展,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也日渐显现。因此,只有从战略的眼光审视、规划和管理乡村旅游,加强利益主体的协调与合作,寻求利益主体更多、更广泛的利益共同点,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国乡村旅游才可能深入持久发展,城乡一体化、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才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