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及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都强调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关键在于聚焦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着力推进“五个振兴”,即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
美丽乡村建设内涵丰富,涵括多元、多维、多层,涉及面广。因此,美丽乡村建设需各方发力。
一、加快农产业转型升级
在稳固传统农业优势的前提下,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依托资源禀赋,贴近市场需求,依据乡村实际,差异发展,不断探索、开拓出新路径,培育新型经济主体,让现代农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在乡村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多元的农产业形态推进农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力争在转型升级中,让农产业实现从“量”到“质”的跃升,从“特”到“优”的转变,营造出更多的实惠,更多的效益、优势和品牌,福泽于民。
二、加强治理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建设,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中之重,生态好则乡村美。生态环境治理,首先要从村民生态观念的改变入手,要注重加强村民生态理念的培育与倡导;以切实可行的措施深入践行到乡村绿化、整洁活动中,言行一致,人人参与,实现全覆盖,不留死角,建设美丽宜居新环境,让乡村天蓝、地绿、水清,环境优,生态美,成为可以“深呼吸、看绿化、见清水”的佳地。
三、完善建设乡村文化基础设施
对边远地区可利用村队废弃的社场、仓库建设一些简易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加强乡村文艺创作、文艺编导、文艺演出、文化管理等专业人员的培训培养;举办农民书画展、摄影展、文艺汇演、体育赛事等,为农民群众搭起展示自我的平台;鼓励农村群众以传统文化、当地风俗、美丽乡村为主题,自编、自导、自演文艺作品。
四、在村庄建设和环境整治中,尊重历史记忆
对于有景观价值和文化底蕴的旧宅民居及古树名木等历史遗存,应尽可能予以保留。在条件成熟的乡村可在规划居民点新建民宅或旅游等配套设施建设上运用地域文化元素或符号。在空间格局和景观塑造上力求展现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美丽的田园风光,形成处处有景观、村村有韵味的自然文化景观。
五、挖掘保护、传承发展、全面展示乡村文化遗产
建立美丽乡村非遗传承专项扶持基金,引导镇、村及社会各界在资金等方面予以支持。把当地的文化遗产和民俗文化融入美丽乡村建设,建立非遗演示馆,加强传承、演示人员的培训,支持、扶助演示馆向村民、游客开放。加强与学校、企业的合作,对非遗进行研究、创意开发,把非遗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
六、依托当地文化资源打造乡村品牌
以乡村地区节庆活动为依托,发掘当地民俗文化和节庆文化资源,打造具有产品展示的标志景观、种植观赏植物的视觉景观。通过农旅、文旅结合的方式,拓展当地产业品牌文化的外延,注入更多的文化内涵。对美丽乡村在打造农旅、文旅结合的旅游品牌过程中给予财政、税收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帮助其提升特色、提高知名度,为乡村文化产业品牌“搭台唱戏”。
七、培育农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做到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作用相结合,坚持发挥农民在民意驱动、机制创新、组织带动等方面的决策、建设、监管的主体作用。制定村规民约,把文明公约、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进去,教育引导农民树立务实、守信、崇学、向善为内涵的价值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