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第二期UP论坛“智慧规划”在京召开|探讨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理论、技术和方法创新

2019年第二期UP论坛“智慧规划”在京召开|探讨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理论、技术和方法创新

4月19日,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联合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和自然资源部城乡规划管理中心在位于通州的新北京行政中心召开了以“智慧规划”为主题的2019年第二期“UP论坛”,邀请专家和地方自然资源部门代表参与主旨演讲、专家点评和对话互动。探讨如何充分利用科技手段辅助国土空间规划,构建可感知、能学习、善治理、自适应的“智慧规划”,促进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理论、技术和方法创新,交流实践经验。

论坛由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副局长张兵主持,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主任张维致辞,自然资源部总规划师庄少勤作总结讲话。会上就现场观众关注的问题进行了互动交流。

一、张维致辞

北京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主任张维表示,在生态文明新时代和国家建设数字中国的背景下,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给国土空间规划工作拓展了新视野,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UP论坛对做好国土空间规划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张主任指出,党中央、国务院对北京城市发展提出了坚持首善标准、着力优化提升首都功能、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的要求,为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到国土空间规划,北京市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开展了一些智慧规划工作:一是着眼于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在规划建设智慧城市方面开展有力探索;二是着眼于做好四个服务,以多规合一平台为重要抓手,优化营商环境;三是着眼于提升超大城市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创新国土空间治理体系,2018年开展了首次北京城市体检工作,针对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117项指标进行年度监测,强化对空间规划实施的监测、评估、预警。在促进智慧技术与空间、社会发展融合方面依然存在难点和困惑,此次论坛交流正是出谋划策的好机会。

二、上半场主旨演讲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总规处处长杨浚做了“北京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智慧化探索与实践”的主旨演讲,介绍了将智慧规划的理念和方法融入到北京国土空间规划之中的实践经验——形成从规划到实施、到监测预警、到体检评估、到反馈修正的一个闭环运行体系。通过一个空间规划数据库、一个在线审批平台、一个即时监测系统、一套体检评估机制,以空间地理信息集成技术为核心,将大数据等先进的数字技术运用到北京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各个环节中,从静态蓝图升级到自学习、自适应、自我迭代的规划,从注重物质空间升级到解决变量问题、关注人的需求的动态过程式规划。杨处长针对已开展的工作进行了反思和展望,一是在研究内容方面,除了关注城市物质空间,还会更多关注城市中人的活动、人的感受、人的需求;二是在数据获取和技术手段方面,空间数据获取方式相对成熟,而空间以外的其他数据获取路径还有待突破;三是在指标体系方面,自上而下的管控式指标与自下而上的体验式指标结合还需研究。

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院长温宗勇做了“基于海量地理信息大数据的城市体检体系的初步探索”的主旨演讲,温院长介绍了北京测绘院主编的《走向大数据》一书(2015年出版)首次提出了“城市体检”概念,之后团队一直在探索构建城市体检的理论体系。北京市“城市体检”作为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综合统计分析试点的工作情况,着力推动城市体检评估工作由单一规划视角转向政府管理、城市运行的全局视角。在区、街实践层面,重点在石景山区、月坛街道进行了总体和专项城市体检,为区域发展决策与精细化管理提供数据基础与综合决策分析。温院长认为,城市体检在未来将会成为一项大数据服务产品,以需求为导向,经历一个长期实践和不断升级的过程,成为连接政府和公众的平台,成为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体现。

重庆市地理信息中心金贤锋博士做了“重庆国土空间规划监测评估预警管理系统探索与实践”的主旨演讲,金博士重点结合重庆实际,基于DIKW(数据、信息、知识、智慧)模型分析了国土空间规划监测评估预警管理系统建设的关键问题,一是全域国土空间数字化,二是面向需求的业务规则化,三是基于推理的智慧反馈实现,为此分别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思路。同时介绍了重庆市国土空间规划监测评估预警管理系统主要包括国土空间一张图、辅助规划编制、规划辅助管理、监测评估预警、专项评估、社会公众服务等六个功能板块。金博士认为,数字生态文明下,辅助智慧规划的系统建设是国土空间规划全过程和国土信息全流程相互融合的过程,也是将各地碎片化的数字生态基质向秩序化的数字生态系统发展跃迁、最后向可持续的生态圈层发展的过程。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信息中心副主任徐辉做了“多元数据融合的规划评估方法探索”的主旨演讲,徐主任指出,规划评估立足于国家-省(区市)-市县-乡各级政府空间管理的事权,实现多级规划联动与有效管理,应设立上下衔接的统一分区统计制度。要建立分区分类的管控体系,分层级进行规划评估。充分运用大数据和AI技术支撑的动态监督评估技术方法,核心是实现规划决策的动态调控。徐主任以参与的工作案例来讲解规划评估方法探索实践:在省级规划实施评估层面,江西省空间规划监测与评估平台建立了考核各级政府的台帐系统;在城市精细化治理层面,建设北京高品质发展与非首都功能疏解监测平台,针对城市目标及关键举措进行总体评估;在街区单元评估层面,面向服务-需求,施行总体效率与局部均衡的服务供给策略。通过人工智能识别技术、线上和线下公众参与工具平台等共同完成对环境和微观单元的感知,实现更新数据对规划的支持。徐主任总结,规划编制需“观大势、识大局、谋大棋”,实施评估要“应大势、做大局、举大棋”。

专家点评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杨保军在点评时首先讲了三个好:一是UP论坛发起举办得好,多学科交流共同受益。二是本次论坛LOGO设计得好,物质和数字世界“虚实相生”,如同升级版的太极图,极好传递了本次论坛“智慧规划”主题。三是四个主旨报告很精彩,杨浚处长报告的表达像抒情诗,理性中包含了感性,始终不忘城市规划里关注“人”的因素;温宗勇院长的报告让人感受到北上广深的智慧城市探索走在前面,但在智慧程度上还应继续提高,着力推动“城市体检”从“人力”向“人工智能”转型,将体检研究内容结合新的需要往国土空间规划管控方向引导;金贤锋博士报告的重庆探索很有意义,提到的“融合”概念也非常迫切,如何把战略性资源转化为整个社会的价值,借助一个平台开启大众智慧值得大家深思;徐辉副主任的报告有一句话发人深省,“工具越先进、手段越高明,但并不要全用,事权不同,目标不同,评估的对象和数据源不同,适当选择才能更加有效”。最后,杨保军院长指出,数据只会越来越多,但是脱离了空间的数据只适合写论文和报告,对精细化城市治理只是隔靴搔痒,所以数据必须和空间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更大的威力。

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副主任李晓波认为四个报告都在实践智慧规划的理念,杨浚处长从宏观视角讲述了智慧规划在特大城市级别全流程、全空间三维角度构建方式,特别是在应用城市体检来疏解首都功能时,大数据发现了很多传统数据很难发现的问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温宗勇院长报告讲到的“城市体检”,把地理空间信息有机地应用于城市病分析,对整个城市开展全方位体检,精准把脉识病,给大家很多启发。金贤锋博士报告里对国土空间规划监测评估预警全过程分析得比较到位,强调把规划全过程和信息流全过程有机融合,形成智慧生态。徐辉副主任从分层级、分类型的目标设定、指标选定到内容评估,都做出了很好的实践。李主任建议:第一,智慧规划不是指规划信息化,而是规划编制、实施、维护全流程和信息化的有机结合。第二,目前的数据基础还比较缺乏,从辅助编制开始,到后面实施监督,要从模型、算法等方面予以弥补。第三,希望大家更多探索省、市、县层面的实践经验。

中央财经大学副教授王伟点评认为,四个报告都有体系构建、方法探索和案例运用,各有特点。他提到了《谷歌方法论》中的“Z字形”三边法,上为极限,下为基线,联通上下的是阶梯线。做智慧规划也要有这三条边来约束:上面那条线是最高目标,可以视为数字孪生、万物互联、人机协同;下面基线则是当前整个行业对智慧规划的认识、能力和资源;联通上下的阶梯线则是规划的理论、方法、技术以及相关的制度、法律、伦理等储备。他谈到,传统规划在智慧规划冲击下,面临科学性、连续性、灵活性、参与性、时代不确定性、洞察性等方面大的挑战,为此提出四条建议:一是充分认识到时代转变的紧迫性,规划工作者的眼、脑、手、脚都要同时转型;二是协同攻关,共建共享,打造城市智慧规划的普惠平台;三是技术突破、人才培养,推动城市实验室的标配建设;四是宣传推广,民众参与,实现服务型智慧规划的人民价值。

页面: 1 2

Editor_XIU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