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1+7”市利好

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1+7”市利好

2018年11月28日,上海官方媒体“澎湃新闻”公布了一个重磅消息!上海市规划和自然管理局总规处处长熊健在2018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上表示,当前正会同江浙两省规划主管部门以及周边各市相关政府编制《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

内容

方案初步拟定将覆盖上海+苏州、无锡、南通、嘉兴、宁波、舟山、湖等“1+7”市,陆域面积4.9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6500万人。目前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已基本确定,拟提出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市政基础设施统筹、绿色网络、蓝网纵横、文化魅力域旅游提升、产业协调发展、合作机制保障与创新等八大系统行动。

在2017年国务院正式批复的《上海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中就提及,上海应“从长江三角洲区域整体协调发展的角度,充分发挥上海中心城市作用,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分工协作,构建上海大都市圈,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上海周边各城市在新一轮面向2035年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也纷纷提出相关区域发展设想,如无锡、苏州强调环太湖地区协同发展,无锡提出“太湖长江发展轴和沿湖生态发展环”,苏州提出“建设环太湖世界级湖区”;南通提出建设上海“北大门”、“北翼门户城市”;嘉兴提出“建设全面对接上海示范区。共谋大湾区,共建大廊道”;宁波也强调“谋划大湾区,强化与上海一体化同城化建设”。

《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将从实施国家战略的高度,把握住各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机遇,从区域层面构建开放协调的空间格局。尤为重要的是要发挥该空间协同规划的引领作用,对区域内各城市总体规划起到一定的指引作用,从而加强在功能、交通、环境、设施方面的衔接,促进区域空间协同和一体化发展。

影响

1、“上海大都市圈”正式诞生,首先对上海有重大利好,相当于经济版图“软性扩容”。浙江和江苏的7个城市,事实上成为上海的“核心腹地”。这7个城市的规划,将会更加照顾上海的发展战略,与之协同发展。

2、对于入围的7个城市是重大利好。上海外溢的资源会优先分配给这些城市,比如上海第三机场。未来7个纳入“上海大都市圈”的城市,虽然会被上海“抽血”,但也可以对上海“反向抽血”,并面向全国吸引人财物的流入,最终做大长三角整体发展的“蛋糕”。

3、随着“上海大都市圈”的横空出世,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这三个中国经济的发动机,终于全部进入了国家战略。当长三角重新走入舞台中央,大湾区和京津冀都需要更有紧迫感。

Editor_XIU

评论已关闭。